導讀
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加劇,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之后,立足于城鄉二元結構,我國城市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逐漸健全,農村形成以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
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加劇,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今年兩會召開期間有代表提議要建立“農民退休”制度上了熱搜,也反映了社會對于農村養老問題的關注。然而,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尤其需立足基本國情。目前,我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與一些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差距,我們必須探索與之相適應的老齡化問題應對辦法。
改革開放之后,立足于城鄉二元結構,我國城市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逐漸健全,農村形成以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這種城鄉二元化養老體系的優勢在于:
一方面通過新型城鎮化政策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等,擴大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覆蓋范圍,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落戶農民被納入城市養老體系中。
另一方面,堅持保護型城鄉關系,限制工商資本下鄉,避免過早地出現“逆城市化”,將農村農業當做農民進城失敗的退路,為暫時未能定居城市和沒有進入城市養老體系的農民工保留退養空間。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當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除了與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關之外,還與國家加大向農村投入資源有關。目前,新農保、新農合在農村基本實現全覆蓋,各地還推行高齡老人補貼政策,農村低保、大病救助、精準扶貧等政策向收入較低的老年群體傾斜。國家相關政策起到了養老兜底功能,極大緩解了農村家庭矛盾與社會矛盾。
當前構建農村養老體系,還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發揮農村“低消費、高福利”制度體系優勢
農村與城市是兩套十分不同的生活系統?!袄先宿r業”加田園經濟構成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獨具特色農業經營方式。調查發現,70歲以下身體健康的老人積極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各地農村都十分普遍。勞動創造財富,勞動產生意義,與農業結合的農村養老方式還具有文化生產的內涵。
二是提高國家向農村投入資源的效率
在發展過程中,只有極少數村莊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走向繁榮,絕大部分農村都將走向保底型建設。國家向村莊投入資源應當符合農村發展基本規律。人口老齡化構成未來農村“空心化”的基本形態,不能進城和不愿進城老年人構成未來“農民”主體部分,投入資源構建可持續的農村養老體系應與這個特征相符合。
三是建設村莊互助體系
人的需求具有不同層次,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農村老年人在村莊熟人社會中還可以獲得交往的意義。過去十多年,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在湖北四個村莊堅持開展農村老年人協會建設實驗,引導農村老年人組織開展文化建設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農村老年人不是被供養的消極主體,可利用他們對老年生活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村莊中以特定形式組織起來,解決“人心”孤獨問題,提高生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