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國兩會的進行,養老這個事關民生的話題熱度不減,代表、委員們屢屢建言獻策。本期繼續圍繞這個話題為您整理相關精彩提案,一起來了解一下。
袁亞非委員:建議允許非盈利養老機構可轉盈利并允許上市擴大規模
“應該激發社會活力,讓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養老事業中去,是不是可以考慮讓公建民營、非盈利養老機構轉成盈利養老機構?!边@是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5月23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采訪間接受采訪時,提到的有關養老健康的建議。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我國養老行業規模不斷擴大,養老服務能力和質量大幅提升。截至去年年底,我國養老服務床位數已經超過761.4萬張,養老機構超過3.4萬個,其中社會力量占比超過50%。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今年關于養老的重點工作,推動消費回升,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
社會資本力量是養老產業重要組成部分,袁亞非重點提出建議,“應該激發社會活力,讓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養老事業中去,可以考慮讓公建民營、非盈利養老機構轉成盈利養老機構,并且允許這些機構上市,以獲得更多資金來擴大養老產業規模?!?br />
袁亞非提出這一建議根本動力有兩個:
一是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人,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養老床位與醫療需求龐大,但現在床位數、養老院、護理院是遠遠不夠滿足需求的,并且這個規模還在不斷增加;
二是這部分需求如果光靠國家,肯定沒有力量全部負擔,所以一定要激活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讓企業盈利,把養老當成一份事業來做,同時為社會做貢獻。
袁亞非委員:公立民辦養老機構冷熱不均,建議以合理回報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普惠養老
有效應對不斷攀升的社會需求,切實加強養老機構能力、擴大社區養老床位,是行業面臨的突出課題?;诖?,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社會資本發展普惠養老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促進我國普惠性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
公立和民辦養老機構冷熱不均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達2.49億人,其中4000余萬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袁亞非提到,作為衡量養老護理服務供給能力的核心指標,我國養老床位數近年來快速增長,2019年底已達761.4萬張,其中養老機構床位約429萬張,社區養老床位約332萬張。
但與我國社會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總量不足、供需錯配、缺乏活力等方面。袁亞非介紹,全國2600多萬80歲以上高齡老人和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需求遠未得到滿足。
此外,我國養老機構收住老人僅215萬人,整體床位空置率達50%。很多公立機構供不應求,民辦機構門庭冷落;城區老齡化嚴重,養老機構卻較少,而郊區床位較多,但就醫、探望不方便。公辦機構往往受到不計成本、效率較低等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
與此同時,占民辦機構95%的非營利性機構由于投資不能收回、盈利不能分紅、不能抵押貸款,發展乏力。這導致養老產業缺乏活力。
以合理回報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
因此,袁亞非在提案中建議,應當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重點發展城區普惠養老,提高民辦機構服務質量,減少供需錯配。
袁亞非建議,對于民辦普惠養老機構的選址難題,地方政府應加大協調支持力度;幫助民辦養老機構協調引入醫療衛生、健康管理等資源,補齊資源短板,提升服務質量,提高吸引力。
袁亞非認為,要給社會、給市場創造更多機會和可能,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推動養老機構市場化改革,激發養老服務行業的活力,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機構改革;
積極鼓勵民辦機構公司化注冊、企業化運營,允許民辦非營利性機構轉為營利性機構;
在確保普惠養老“準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許民辦機構設定市場化的服務價格,以合理的利潤和投資回報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普惠養老產業。
袁亞非建議,深入開展“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迅速總結參與城市的政策經驗,盡快形成支持社會資本可持續發展普惠養老的新模式,推動養老服務供給總量迅速擴大。
比如借鑒國外成熟運營的CCRC(持續照料社區)模式經驗,加快推廣和完善共有產權養老房政策,以平衡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長期回收和短期投資的矛盾;
進一步推動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如長護險)等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既可為養老企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也為老人提供長期穩定收益,提高居民養老服務消費能力。